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單簧管介紹



單簧管(在台灣稱之為「豎笛」、在中國大陸稱之為「黑管」),是木管樂器的一種,是從夏盧摩笛(法語:Chalumeau,一種古代的單簧低音樂器)發展而來的,形成於17世紀末,很有可能是由德國的長笛製造家丹納(Johann Denner,1655年—1707年)所發明的。最早為人所知的單簧管音樂收在阿姆斯特丹的羅傑(Estienne Roger)出版的曲集內(1716年再版,尚有藏書)。從大約1780年起,它被一些最大的管絃樂隊採用。現代單簧管則是在1800—1850年發展而成的。
外形、構造和吹奏方法 單簧管的管身通常用非洲黑檀木製造,亦有由其他木料、塑膠(通常為ABS)或金屬製成。有一個鳥嘴形的吹口和圓形的接駁筒,管體成圓筒形,並可裝拆,下端為開放的喇叭口。
吹奏方法 在吹口處固定一塊經修整而薄薄的簧片,吹奏者通過簧片和吹口的空間吹氣時,並配合下唇適當的壓力,簧片尖會產生振動,使樂器管內的空氣柱開始振動,因而發出柔美的音色。
音域
單簧管擁有極闊的音域,差不多有四個八度。單簧管幾乎能涵蓋人聲的絕大部份範圍,更難得是它無論在任何的音區吹奏,音量的大細都能控制自如。相比長笛,雙簧管在低音區往往都顯得浮弱,單簧管更能處理大幅度的旋律變化。此外,單簧管在不同音區都有獨特的音色:低音區深沉,中音區渾厚,高音區明亮。音色又接近人聲,所以適合表現各種不同的音樂性格,是樂隊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種類
目前常用於管絃樂隊的單簧管有以下類別:
  • 降B調(B♭)和A調單簧管
  • 降E調(E♭)高音單簧管
  • 降B調(B♭)低音單簧管
(降B調單簧管是常見的單簧管,在各地琴行或生產商那裡都可以買到)
在管樂團,則再會加上:
降E調(E♭)中音單簧管
單簧管是木管樂器中最先推行常規四管制,事實上當幾款變種樂器-包括短笛、英國管、低音單簧管及低音巴松管成為管絃樂團的常規樂器後,木管樂器便逐漸由雙管制變成三管制。十九世紀末期起,低音單簧管已經不再由單簧管手兼任,同時高音單簧管亦加入編制時,為免令原來單簧管聲部被分薄,因此作曲家都會額多安排多一位單簧管手兼顧高音單簧管,慢慢變成了現今單簧管聲部都比其他木管聲部多一位樂手。


名稱屬調註釋音域 (實音)
倍高音單簧管A罕用,只應用以義大利軍樂隊及近代音樂合奏。Clar sop lab reel.JPG.jpg
高音單簧管E擁有獨特和突出的音色,和單簧管非常配合。樂隊中常和長笛演奏旋律性的樂段。Clar sop mib reel.JPG.jpg
高音單簧管D曾經出現,但因E調高音單簧管的出現,很快便被取代。Clar sop re reel.JPG.jpg
單簧管C聲音比B調及A調明亮。曾於古典時期流行過,目前已經罕用。Clar sop ut reel.JPG.jpg
單簧管B目前最常用的制式。獨奏、室樂或管絃樂團皆能應用, 古典時期則較常用於降調號樂曲。Clar sop sib reel.JPG.jpg
單簧管A比 B 調單簧管能奏出更豐厚的音色, 古典時期較常用於升調號樂曲。Clar sop la reel.JPG.jpg
巴塞單簧管A/B由巴塞號演變出來的樂器,具備單簧管及巴塞號的特徵。它比A調單簧管有更闊的音域,和巴塞號一樣能吹奏至C3譜音(即B2或A2實音)。古典時期經常應用的樂器。甚至莫扎特所寫的《單簧管協奏曲,K.622》其實亦是應用A調巴塞單簧管,但目前已被A調單簧管所取代。 此外莫扎特晚期的歌劇《狄托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也有一段詠嘆調是用B調巴塞單簧管。Basset Clarinet Range.JPG
巴塞管F於18世紀中後期出現的樂器,同樣能伸延至C3(F2實音)。由於過長,吹咀及喇叭口部份為彎曲。莫扎特時期亦出現另一種款式,上半段管身向內彎曲45度。但19世紀初便遭淘汰。直至近代才開始有生產商重新製造,個別近代作曲家亦有為巴塞號創作樂曲。Cor basset fa reel.JPG.jpg
中音單簧管E管樂團常用樂器,但在管絃樂團則屬罕見。Clar alto mib reel.JPG.jpg
低音單簧管B管絃樂團中最常用上的單簧管低音聲部,亦出現於管樂團及爵士樂。Clar bas sib reel.JPG.jpg
倍中音單簧管 (又可稱E倍低音單簧管)EE多用於單簧管合奏團。Clar ctalto mib reel.JPG.jpg
倍低音單簧管BB多用於單簧管合奏團。當演奏近代音樂時亦間中在管絃樂團使用。Clar ctbas sib reel.JPG.jpg

在單簧管合奏團中亦有用上 EEE♭ 和 BBB♭ 加倍低音單簧管,但目前仍屬試驗階段。[3]
代表作品
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
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K.581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小協奏曲》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第一單簧管協奏曲》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第二單簧管協奏曲》
布拉姆斯:單簧管三重奏 Op.114
布拉姆斯:單簧管五重奏 Op.115
布拉姆斯:單簧管奏鳴曲 Op.120-1,2
柯普蘭:單簧管協奏曲

著名演奏家
美國
賴瑞·康姆(Larry Combs)艾迪·丹尼爾(Eddie Daniels)史坦利·杜拉克(Stanley Drucker)班尼·顧德曼(Benny Goodman)雷吉納德·凱爾(Reginald Kell)查理·奈迪西(Charles Neidich)理查·史托茲曼(Richard Stoltzman)亞提·蕭(Artie Shaw)大衛·席夫林(David Shifrin)葉強(John Bruce Yeh)
奧地利
阿弗列德·普林茲(Alfred Prinz)俄斯特·歐騰薩梅爾(Ernst Ottensamer)彼得·施密德(Peter Schmidl)
比利時
華特·畢肯斯(Walter Boeykens)
加拿大
詹姆士·坎貝爾(James Campbell)
英國
傑克·布萊梅爾(Jack Brymer)艾瑪·強生(Emma Johnson)思雅·金(Thea King)安東尼·裴(Antony Pay)葛凡斯·裴耶(Gervase de Peyer)
德國
迪特·克利克(Dieter Klöcker)卡爾·萊斯特(Karl Leister)莎比妮·梅耶(Sabine Meyer)赫伯特·史塔爾(Herbert Stahr)
法國
米歇爾·亞利格農(Michel Arrignon)路易·卡優札克(Louis Cahuzac)亞歷山卓·卡本納(Alessandro Carbonare)傑克·朗斯洛(Jacques Lancelot)保羅·梅耶(Paul Meyer)米歇爾·波特(Michel Portal)
荷蘭
亨利·博克(Henri Bok)——低音單簧管獨奏家喬治·彼得生(George Pieterson)
瑞典
凱爾·費傑斯(Kjell Fageus)
瑞士
艾德華·布魯納(Eduard Brunner)
著名品牌
Buffet(法國)勒布朗(美國)Jupiter(台灣)Yamaha(日本)塞爾曼(美國)

來源引用: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6%AE%E7%B0%A7%E7%AE%A1

管樂團介紹


管樂團由木管樂器家族、銅管樂器家族以及打擊樂器家族所組成。它多變的曲目包括原創的管樂曲、改編的古典音樂、輕音樂、以及流行音樂。雖然管樂團跟行進樂隊(Marching Band)所使用的樂器很接近,但是管樂團的主要目的是管樂合奏。
管樂團的編制並沒有標準化;作曲家常會視情況增刪所使用的樂器。每個分部經常是要兩位演奏家演奏;以下列出經常使用的樂器。

木管樂器
無簧樂器
長笛 第1部、第2部(第3部)
短笛(中音長笛、低音長笛)

雙簧樂器
雙簧管 第1部、第2部
英國管
巴松管 第1部、第2部
(倍低音管)

單簧樂器
單簧管
降E調單簧管
降B調單簧管 第1部、第2部、第3部
降E調中音單簧管
降B調低音單簧管
(倍中音單簧管、倍低音單簧管)

薩克管
(高音薩克管)
中音薩克管 第1部、第2部
次中音薩克管
上低音薩克管
(低音薩克管)

銅管樂器
高音銅管
小號或短號 第1部、第2部、第3部(、第4部)
(柔音號)
中音銅管
法國號 第1部、第2部、第3部、第4部
低音銅管
長號 第1部、第2部、第3部
(低音長號)
上低音號
低音號

打擊樂器
定音鼓
無音高打擊樂器
小鼓
大鼓
 
爵士鼓
手鈸
吊鈸
鈴鼓
三角鐵
木魚

有音高打擊樂器
鐵片琴
木琴
低音木琴
顫音琴
管鐘
其它
鋼琴
豎琴
低音提琴


管樂團種纇
銅管樂團
顧名思義,銅管樂團(Brass Band)是由銅管樂器組成的。使用的銅管樂器種纇比一般管樂團通常使用的要多,包括柔音號(Flugelhorn)、短號、高音短號、中音號(Alto horn)、F調低音號等,在打擊樂器的使用上與管樂團相似。銅管樂團常見於歐美各地,然而雖然配置相似,各地的銅管樂團卻因為自己的文化和民風而使演奏風格大不相同。銅管樂團演奏的音樂纇型十分廣範,與一般的管樂團幾乎無異。
目前臺灣僅有一業餘英式銅管樂團-金頌銅管樂團在運作中。
木管合奏團
木管合奏團(Woodwind Choir)是在銅管世界的另一面的一個新興的合奏型式。它由管樂團中的的木管部分(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薩克管)組成,不包括打擊樂器。因為這是專為木管而設的合奏,所以使用的樂器也非常的廣範,短笛、英國管、倍低音管、倍中音單簧管和倍低音單簧管等都會被用上。但木管合奏團的曲目到目前為止還是很有限,而且是以教育方向為主。
管樂隊
管樂隊(Concert Band, Wind Band)通常指非謀利的業餘管樂團隊。Concert Band 和Wind Band無論在配置和演奏曲目上都沒有明顯差異,但Concert Band多用於描述學校管樂隊,而Wind Band就偏向社會上的業餘管樂隊。
步操樂團及鼓號樂團
步操樂團(Marching Band)也被稱為銀樂隊、樂旗隊。步操樂團常常在戶外表演,通常會穿上漂亮的制服。在演奏音樂的同時,以步操排列成不同的隊形,甚至加上少量的舞蹈。步操樂團通常會有一個領袖,使用軍樂隊專用指揮棒來指揮並帶領樂隊做出不同的列隊和動作。步操樂團經常在各種節慶、儀式、巡遊表演中作為儀仗隊,也會在一些運動會作為開幕表演或啦啦隊。
鼓號樂團 (Drum Corps) 也被稱步操樂團.
很多軍隊和警察都設有軍樂隊或者行進樂隊。軍樂隊除了作為儀仗和音樂表演以外,也有激勵士氣和帶領軍隊步操的用途。中國有解放軍軍樂團,台灣有中華民國國防部示範樂隊,香港有香港警察樂隊,美國也有空軍軍樂團,日本、歐洲各國亦有為數不少的軍樂隊。有時也有一些軍隊的樂隊並非銅管樂,例如風笛隊。
和一般管樂隊不同的是,為了便於擕帶在身上,有些樂器的型制會有所不同,例如一些打擊樂器須以背帶背在身上等等。

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音樂家介紹--莫札特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德語: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是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之一。
全名Wolfgang Amadeus Mozart
出生1756年1月27日
神聖羅馬帝國薩爾茨堡
逝世1791年12月5日(35歲)
神聖羅馬帝國維也納
所屬時期/樂派古典主義維也納古典樂派
擅長類型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鋼琴音樂,宗教音樂,歌劇
師從利奧波德·莫札特
學生/受影響人物胡梅爾蘇斯邁爾安東寧·弗拉尼茨基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ignature.svg
35歲便英年早逝的莫札特,留下的重要作品總括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根據當代的考證顯示,在鋼琴和小提琴相關的創作,他無疑是一個天份極高的藝術家,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嬉遊曲等等成為後來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他同時也是歌劇方面的專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於時代的變遷。

生平
童年(1756年—1772年)莫札特於1756年出生於薩爾斯堡,在當時這是薩爾斯堡總教區(Archbishopric of Salzburg)的首府,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父親列奧波爾德·莫札特(1719年—1787年)是薩爾斯堡大主教教廷交響樂隊的演奏員和作曲家,母親為安娜·瑪麗亞·波特爾(Anna Maria Pertl)(1720年—1778年)。身為家中第七個小孩,在他姊姊瑪利亞·安娜(Maria Anna,暱稱南妮兒(Nannerl))1751年出生之前,以及之後至他出生之間的這段時間,分別有三位及兩位不幸夭於年幼。
出生受洗時,他被命名為「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約翰尼斯·克魯索斯多穆斯·沃爾夫岡格斯·泰奧菲盧斯)。「Theophilus」意為「天主之愛」,這個名字相當於德語的「Gottlieb」、義大利文「Amedeo」以及拉丁文「Amadeus」,但生前卻從未有人以此名號稱呼他。現在,我們所認識莫札特的名字Wolfgang Amadeus Mozart 為莫札特在正式場合用的名字。
莫札特三歲便展現出他音樂奇特才能,他不僅具備絕對音準更有超出常人的記憶力,五歲時更請求父親教授大鍵琴,隨後亦獵及小提琴、管風琴和樂曲創作,至此他的能力宛若平地一聲雷響徹雲霄,在學會閱讀、書寫或計算甚至能懂得樂譜視讀、巧弄拍律。六歲,時值1762年,已譜出三首小步舞曲(KV.2、4、5)和一曲快板(KV.3)。
樂行歐洲
1762年至1773年間,莫札特隨父母經常在歐洲做演出旅行。在倫敦他見到英國巴赫,在後來的創作中深受英國巴赫的影響。
1766年,他開始受聘於到架構交響曲的技巧。
1767年,年方十一,他寫出第一部歌劇《阿波羅與希亞欽杜斯》(Apollo et Hyacinthus,K.38)並由薩爾斯堡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的學生們演出這齣拉丁喜劇。返回奧地利後,他定期往返維也納,且於1768年夏天寫出另外兩部歌劇,名為《牧羊人與牧羊女》(Bastien et Bastienne, K.50)與善意的謊言(La finta semplice),當時莫札特年僅十二歲。隔年便受大主教提名為樂團首席。
他父親為了使他能夠與鄰近義大利(當時仍為分裂的封侯國)有所接觸,特地申請留職停薪的假期。從1769年至1773年,莫札特便規律地遠赴他鄉,並在當地研習歌劇,寫出《Mitridate re di Ponto》、《Ascanio in Alba》和《Lucio Silla》三部歌劇。在教宗國波隆納他跟馬蒂尼學習對位法,馬蒂尼也是一位對莫札特產生很大影響的作曲家。莫札特破例成為波隆納愛樂學院(Accademia Filarmonica de Bologne)的會員,該組織大致上只接受二十歲以上的成人加入。教宗克勉十四世甚至冊封他為金馬刺騎士(Cavaliere del lo speron d'oro)。
1771年12月16日和藹可親的大主教施拉頓巴赫辭世,隨後由親王柯羅雷多Colloredo繼任該職位並成為莫札特的新僱主。
服侍親王大主教(1773年—1781年)
莫札特在家鄉的生活並不幸運,新的僱主柯羅雷多並不樂見他出遊,並要求他的作品必須為了宗教儀式而寫。十七歲,他心有不甘地接受這個限制,使得接下來的三年他與親王大主教之間的關係持續惡化。所幸那段時間他在維也納結識了海頓,並且和海頓通信,建立了彼此惺惺相惜的友誼。海頓對列奧波爾德·莫札特說道:
「在上帝面前、還有作為一個誠實的人,我告訴你,你的兒子是我個人或我的聲望所知道最偉大的作曲家,他很有品味以及最偉大的譜曲學問。」
莫札特對海頓的描述:
「只有他具備了能使我歡笑並且深入我心靈的秘密。」
1776年莫札特二十歲,並決定離開薩爾斯堡,然而親王大主教拒絕讓他離開父親並要解除他樂團首席的身分。經過一年的準備,他和母親先到了巴伐利亞公國慕尼黑,但並未找到工作,又經奧格斯堡帝國自由市輾轉到了普法爾茨伯國曼海姆建立為數不少音樂界的友誼。不過他尋求工作的腳步依然無所進展。同樣在曼海姆,他瘋狂地愛上了女高音歌手阿羅伊齊亞·韋伯爾(Aloysia Weber),這引發了他父親的怒火,他要求他不要忘記了自己的事業。負債纍纍後,莫札特明白了他必須重新尋找工作,並於1778年8月前往巴黎。
他希望能夠從梅勒西奧·格林處得到支援(他曾負責他七歲時的巡迴演出),未果。在巴黎他寫作了《第31交響曲(巴黎)》。但是他沒有找到工作,在危機中的法國他甚至難以找到人為他的作品付錢。他母親在這段期間不幸病倒,並於7月3日離開人世。莫札特只好返回故鄉。途中經過韋伯爾一家生活的慕尼黑,但阿羅伊齊亞愛上了別一位歌劇導演,沮喪的莫札特在1779年1月29日回到了薩爾斯堡。他的父親已說服親王大主教重新聘用他。
波隆納的莫札特由一位無名畫家成畫於1777年薩爾斯堡,是波隆納的馬蒂尼神父為他的作曲家肖像畫廊而訂購的。這幅肖像現存於波隆納市音樂博物館。關於這幅肖像,列奧波爾德·莫札特在1777年12月22日一封致馬蒂尼神父的信中寫道:「這件作品藝術創作的價值不怎麼吸引人,但以相似度的觀點來說我向你保證,它很完美。」
1780年11月,他從慕尼黑收到一份歌劇的請求,這個創作名為《依多美尼歐,克里特之王》,在1781年1月29日首演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回到薩爾斯堡,便意味著莫札特必須順從維也納的僱主,在那兒,親王大主教解僱莫札特之前甚至還經常公開地以「飯桶、智障」揶揄他。莫札特後來便以獨立作曲家的身分進駐奧地利首都,並接受韋伯爾女士的補助款。
維也納(1782年—1791年)
獨立
少了他父親和僱主的牽制管束,莫札特終於能夠更自由地作曲。1782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兼奧地利大公)要求他完成一部歌劇。這便是後來的《後宮誘逃》(德語: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使維也納作曲家兼公眾音樂會指揮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馮·格魯克非常感動,並對莫札特讚譽有加。
莫札特認識了Franz Fridolin Weber及其夫人Cäcilia Cordula的小女兒,康絲坦茲(Constanze),未等到父親書面同意,便決定與她共結連理。婚禮於1782年8月4日Saint-Étienne教堂舉行。
後來,由於受到von Svieten 男爵的影響,莫札特開始認識巴赫和韓德爾的作品。莫札特受到巴赫對位法的強烈吸引,進而直接影響後來《c小調大彌撒》(KV.427)以及數首相關作品。同一年,他開始譜曲一系列的六首弦樂四重奏獻給海頓,並於1785年結束這一系列的創作。
1784年,莫札特加入共濟會,並迅速地晉升為會長(1785年4月)。他創作許多作品獻給共濟會弟兄,其中有《Maurerische Trauermusik》(共濟會葬禮音樂)(K.477)。
1786年,莫札特認識了劇本作者洛倫佐·達·彭特,維也納劇場的官方詩人。後者說服了皇帝批准創作一部基於博馬舍的《費加洛婚禮》(義大利文:Le Nozze Di Figaro)的歌詞。但後來皇帝認為該劇具顛覆性,禁止其上演。莫札特將達·彭特的歌詞配上音樂,《費加洛婚禮》於1786年5月1日在維也納展開首演,但該劇的成功並不能阻止其海報被迅速撤下。然後莫札特便前往了布拉格,在那裡這個「婚禮」又成功博得滿堂采。為了對這個城市致意,他寫下了《D大調第三十八號交響曲 K. 504》、《布拉格交響曲》。
他隨後收到布拉格劇院指揮的要求,希望他能夠為接下來的一季再寫一齣歌劇。莫札特再次請達·彭特填寫《唐·喬望尼》(Don Giovanni)的歌詞。1787年5月28日他父親列奧波爾德過世。這個噩耗嚴重打擊了莫札特,並接著影響他正在進行的歌劇的創作。首演於1787年10月28日布拉格的《唐·喬望尼》一炮而紅,但後來在維也納並沒有獲得同樣的成功。
困病交加而英年早逝
在生命最後幾年間,莫札特身體欠佳,儘管有不少酬金豐沛的成就,卻越加陷入拮据的窘境。他創作許多的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歌劇(例如《女人皆如此》(Così Fan Tutte,他最後的與Lorenzo da Ponte合作的作品)。1790年時值約瑟夫二世駕崩(他的繼位人利奧波德二世既不喜歡莫札特,也對共濟會不懷好感)當時他的好友交響樂之父海頓也去了倫敦,使得這段時間的莫札特意志格外消沉。
1791年一位共濟會弟兄兼維也納一個知名小劇院導演Emanuel Schikaneder託他寫一齣歌劇。他提供了一本關於這本歌劇的小冊子,而莫札特也為他譜出一折《魔笛》(德語:Die Zauberflöte),這部作品於9月30日一炮而紅,也是莫札特最後一齣歌劇。
7月,一位不知名人士要求他創作一首《安魂曲》,且必須匿名。今日我們知道是瓦爾塞根伯爵,人們猜想或許他想讓他的朋友們猜作者的名字,又或許想將著作權據為己有。因疾病和貧窮而衰弱的莫札特,還必須面對工作的重負,因為他在八月初收到一份關於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加冕創作歌劇的請求(狄托的仁慈K.621),而且必須於三週內寫完。三十五歲的莫札特於十二月辭世,留下未完成的《安魂曲》(Requiem K.626)(受其妻子康絲坦茲之託,後來這首曲子由他的學生完成,Franz Xavier Süssmayer而後又由Sigismund von Neukomm接手)。Neukomm的集成版只於1819年在里約熱內盧演奏,之後就被人們忘記了。第二次演奏於2006年3月10日在Liévin為紀念Courrières礦難而進行。
有個傳奇故事說莫札特在《安魂曲》裡見到了自己即將死去的先兆,這個傳說被用在福爾曼的電影《阿瑪迪斯》裡,這其中浪漫的想像多過於事實。
莫札特的遺體,根據利奧波德二世皇帝下達之有關葬禮的法令,最後在維也納郊區的聖馬克思墓園,葬於莫札特家族與他朋友共有的靈位。與民間相傳不同的是,莫札特其實並未被草率地葬在公共墓園的靈位。那一塊共有的靈位則是事先購得,可容納十具遺體(成人八位、小孩兩位)。同年12月14日布拉格舉辦了一場追思會,參加者成千上萬。Emanuel Schikaneder則在維也納籌畫了一場《安魂曲》的首演。
莫札特的死亡之謎
莫札特很有可能死於旋毛蟲病,這種病是吃了生的或沒有煮熟的含有旋毛蟲包囊的豬肉而引起的。旋毛蟲病的癥狀是四肢腫脹、發燒,並且全身發癢。在莫札特生活的年代裡,嚴重的旋毛蟲病可以致命。而生前莫札特也抱怨說身上很癢。赫希曼是根據1791年10月7日莫札特寫給妻子的一封信推斷莫札特的死因的。莫札特在信中寫道:「你猜我聞到了什麼味道?豬排味!多麼好聞的味道啊,我要去吃,並祝你身體健康!」寫完這封信45天後,莫札特就撒手人寰。旋毛蟲病的潛伏期一般是50天,這與莫札特的死亡時間相吻合。
作品
莫札特的短暫一生寫出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體裁形式涉及到各個領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其中包括二十餘部歌劇、41部交響曲、五十餘部協奏曲、17部鋼琴奏鳴曲、6部小提琴協奏曲、35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23首弦樂四重奏、以及數部嬉遊曲小夜曲、舞曲及宗教樂曲。


室內樂簡介


室內樂(Chamber music),又稱室樂,是一種古典音樂作品的體裁,為幾件在室內演奏的樂器所作。室內樂由幾人合奏,每人各演奏一個聲部,通常不含獨奏。「室內」指音樂可以在空間較小的室內演奏。


演奏


室內樂一般不設指揮,所以每個表演者擁有較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從組織上來說,室內樂的費用與設施需求較管弦樂團小。許多古典音樂家喜歡演奏室內樂。雖然許多室內樂作品業餘愛好者也可以演奏,但總的來說室內樂需要較高的技術能力與藝術修養,不適合初學者。


室內樂團
下面是部分常見的室內樂團配備方式。


參與人數名稱常見樂團形式樂器備註
2二重奏(duo)雙鋼琴二重奏2 鋼
樂器二重奏任何樂器+鋼一般奏鳴曲用這種組合方式;如,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圓號巴松管單簧管長笛奏鳴曲。
二重奏(duet)鋼琴二重奏1 鋼,四手
聲樂二重唱人聲,鋼藝術歌曲常採用這種形式。
器樂二重奏任意2種樂器
3三重奏(Trio)弦樂三重奏小,中,大
鋼琴三重奏小,大,鋼
單簧管,中提琴和鋼琴單,中,鋼作品包括莫扎特的三重奏 K498和舒曼布魯赫的部分作品
長笛,中提琴和豎琴長,中,豎琴包括德彪西阿諾德·巴克斯的著名作品
單簧管-小提琴-鋼琴三重奏單,小,鋼20世紀開始流行;包括貝拉·巴托克達律斯·米約哈恰圖良等人的著名作品。
圓號三重奏圓,單,鋼多為19世紀的作品,最出名的是勃拉姆斯降E大調三重奏。
4四重奏(Quartet)弦樂四重奏2小,中,大
鋼琴四重奏小,中,大,鋼
小,單,大,鋼少見,較名的作品是梅西安世界末日四重奏(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不太出名的有:欣德米特(1938)的Walter Rabl (Op. 1; 1896)。
5五重奏(Quintet)鋼琴五重奏2小,中,大,鋼
小,中,大,低,鋼不常見,舒伯特鱒魚五重奏
木管五重奏長,單,雙,巴,圓
弦樂五重奏2小,中,大加上另一小或大
銅管五重奏2小號,長號,大號,圓
6六重奏(Sextet)弦樂六重奏2小,2中,2大重要作品包括勃拉姆斯的六重奏作品 Op. 18 和 Op. 36。
鋼琴六重奏2小,中,大,低,鋼
鋼琴與木管五重奏長,雙,單,巴,圓,鋼普朗克的六重奏。
單,2小,中,大,鋼普羅科菲耶夫的希伯來主題序曲 Op. 34(Overture on Hebrew Themes Op. 34。)。
7七重奏(Septet)單,圓,巴,小,中,大,低貝多芬著名的七重奏 Op. 20。
8八重奏(Octet)單,圓,巴,2小,中,大,低舒伯特著名的受貝多芬七重奏啟發的8重奏作品 D. 803。
弦樂八重奏4小,2中,2大門德爾松著名的弦樂八重奏 Op. 20。
雙四重奏4小,2中,2大兩組弦樂四重奏輪奏
木管八重奏2雙,2單,2圓,2巴菅野茂著名的木管八重奏 。
9九重奏(Nontet)
索引: 小 - 小提琴;中 - 中提琴;大 - 大提琴;低 - 低音提琴; 鋼 - 鋼琴;長 - 長笛;雙 - 雙簧管;單 - 單簧管;巴 - 巴松管;圓 - 圓號小號大號

室內樂團形式有無數種。可參看每種樂器介紹中的組合例子。